在今年春晚的舞台上,宇树科技推出的机器人扭秧歌节目引发了全网热议,成为绝对的顶流。这一事件不单单是一次娱乐亮相,更是再次点燃了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热潮。随着三星等巨头对国内机器人企业的投资逐渐增多,人形机器人赛道则显得愈发热闹。
回顾历史,早在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加藤一郎便带领团队研发出了世界首台真人大小的人形机器人WABOT-1,尽管其后人形机器人始终未能实现商业化,但此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歇。如今,结合生成式AI与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人形机器人正逐步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主要依赖于运动模块、传感模块和人工智能模块的有机结合。与单一任务的工业机器人或扫地机器人不同,人形机器人需要在多种应用场景下实现通用性,因此技术的集成和融合显得很重要。过去因为AI模型的孤立发展,使得人形机器人在性能与成本之间难以突破。然而,近年来大模型的普及改变了这一现状,使得多模态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
2023年,AI公司Levatas与波士顿动力合作,将ChatGPT与谷歌的语音合成技术成功应用于Spot机器狗,进一步展示了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能力。这一技术演进预示着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可能。然而,尽管技术不断迭代,市场上仍存在诸多挑战:人形机器人的能力范围相对有限,家庭服务机器人尚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商业机器人也只能应对简单需求,这表明其对C端消费者的吸引力仍不足。
针对这一现状,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大多分布在在B端场景,比如特斯拉的机器人主要会被投放在超级工厂,而优必选也在积极探索与电动车3C电子产业相关的应用。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市场需求变化。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人形机器人的高昂成本依然是制约其普及的最大障碍,当前市场上的人形机器人动辄数万美元的价格让人却步,许多新技术仍需成本降低与性能提升。
从长远来看,马斯克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将可达100亿台,这一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着不少企业的投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自然也将成为这一行业发展的风口。当前国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如优必选与达闼科技正在努力突破技术瓶颈,而小米、字节跳动等大厂凭借充足的资金和资源则有望在这一领域迸发出更大的潜力。
在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上,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技术仍需国产化和创新。绿的谐波在减速器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而汇川技术在伺服电机上取得的市占率则进一步证明了国产厂商的崛起。未来,伴随着人形机器人需求的上升与产业链的完善,市场将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总的来说,虽然人形机器人在短期内并不是一个盈利的好项目,但长久来看则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科技公司而言,重点是掌握核心技术、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这一过程或许需要3到30年的时间,但是,随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与迭代,任何一项新产品的价格最终都会下调。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关注如何以正面的态度去深化对人形机器人的探索,以公正与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天赋异禀的科学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挑战与机会。通过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可以引发更深层的社会思考,引导社会在智能化转型中寻求更优质的解决方案。对于创业者而言,利用AI技术如简单AI,不仅能提高创作效率,更能助力自媒体的发展与创业实践。未来,随技术的进步,机遇取代挑战,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陪伴人类生活的重要引擎。